2006年7月12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实话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“国资保卫战”打得响更需打得赢
周士君

  随着《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》和《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》正式施行,继央企12000亿元国有资产归口国资委监管之后,全国上百万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名下的约40000亿元国资也终于有了“当家人”。在财政部的归口监管之下,一场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重复建设、重复购置、超编超标、家底不清、流失严重等弊端而掀起的“国资保卫战”即将打响;行政事业性资产监管体系落后、无效甚至缺位的失控局面将面临革新(7月10日《中国经济周刊》)。
  近年来,由于监管缺位,“在谁手里花掉谁负责”的责任追究机制迟迟难以形成,致使国资流失出现了“冤虽有头,债却无主”的现象;同样,寄存在行政事业单位名下的40000亿元国资,也面临着“花自飘零水自流”的窘境。从浪费的角度分析,我国科技资源浪费惊人,其中大型科研设备利用率只有25%,而发达国家的平均利用率是170%。
  与对国企实施的国资监管相比,受监管行动主体局限性和财政分灶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,对行政事业单位占有的国资实施监管所面临的任务将更繁重,形势也更复杂严峻,甚至很难摆脱“一拳难敌百手”的尴尬。其中,条块分割式的行政管理体制,使得长期以来对行政事业性资产缺乏综合统一的管理者,致使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不善并造成极大浪费。即便如今已统一归口财政部门监管,但与独立的监督机构相比,财政部门的监督效能存在着先天不足,再加上其监督以“平行监督”为主,故这场“国资保卫战”能否打赢,依然是一个大问号。
  行政事业性国资监管之所以长期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,恐怕跟资产形成和配置上的财政预算约束不严有关。它造成了使用单位资产占有欲的无限扩张和资产匹配的过分随意,更缺乏公正、合理、有效的监督机制。而在资产处置环节,由于处置程序和处置途径有待规范,使用单位随意处置和资产严重流失情形都非常严重。价值高达数10万元的轿车等固定资产,竟出现车随官走的失控情形,导致这些国资沦落到“监管盲区”。在此种监管体制下,“撑死胆大的,吓死胆小的,坑死傻头傻脑的”,就成为某些人的共识。
  所以,要使这场针对行政事业性国资的“国资保卫战”既能打响又能打赢,除财政监管职能尽快强化到位之外,还必须有纪检、检察、审计等执法机构的介入,及时形成职能互动和资源共享的整体执法优势,以确保将国资纳入到监督火力范围之内。